1)第141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山阳镇是开封府下辖,外交事务归鸿胪寺管。这件事通过军器监的渠道同时上报了这两处衙门,也迅速地得到了反馈。

  开封府因为有苏轼在,异常慷慨地派出了一队弓手,在山阳镇上巡视,以防有契丹人窥视在山阳镇的军器监作坊。

  而鸿胪寺那边的反馈却有点“拉胯”,鸿胪寺的官员请军器监“忍一忍”,等过了四月初十庆贺官家生辰的“同天节”1,辽使自会返回辽国上京。

  明远:这……

  但鸿胪寺的“软弱”明远可以理解,毕竟是每年要给五十万岁币的邻国。如果因为鸿胪寺的关系得罪了对方,辽人发兵南下,这样的罪责,是鸿胪寺担不起的。

  于是军器监唯有加强守备,严格了“出入证(腰牌)”制度,重要文件和库房必须由两人以上同时开锁上锁,在作坊内也日常派人巡视,以防止辽人潜入。

  采取了所有这些措施之后,明远总算感到几分心安。

  辽国使臣所驻的都亭驿。

  小名叫做“耶鲁斡”的辽国太子耶律浚正在小心收拾他在大宋的“收获”——

  “这些不晓得是水晶还是琉璃,亦或是南朝新近搞出来的‘玻璃’。”

  耶律浚望着手下将一件件晶莹剔透的透明器皿用丝棉小心地包裹好,然后放入填充了稻草等物的木匣中。

  这些透明器皿的器型流畅,质地晶莹,表面还用极其精细的雕工刻琢着细密的花纹。

  “母后不喜那些金银俗器而喜欢透明纯澈的水晶,这些东西她应该喜欢。”

  耶律浚随口吩咐在一旁登记造册的官员。

  “除了这些漂亮的玩器,还有儿子从汴京的书肆中淘来的书籍,有欧阳修、范仲淹、临川王安石、眉州苏轼等人的文章诗词……”

  “那苏轼的诗与文都是很好的,母后想必会喜欢。”

  “近来汴京书肆中的书册似有成本的大幅下降,许多看似家境平常的百姓也能买得起书籍,不像在我大辽……”

  耶律浚信口感慨,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,一旁自有书记官帮他记下来,作为书信,连同这些礼物,传递给辽国当今皇后,萧观音。

  这时,室外脚步声响起,耶律浚忽然惊起:“快收起,是萧阿鲁带来了。”

  他指的“快收起”,却并不是给萧观音准备的那些礼物,而是他自己的一身汉人衣冠。

  上次在长庆楼,他就是这样,穿着汉人衣冠,戴着幞头,走在街上,谁都道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南朝小郎君……谁知却闹出了那样的事,最后需要萧阿鲁带来救场。

  可惜,在他的侍从来得及收东西之前,萧阿鲁带就快步进屋,眼神在屋内扫视一圈,自然不会放过太子为自己准备南朝衣冠。

  “见过太子殿下,”萧阿鲁带示意屋内其他人暂时出去,他要单独与耶律浚说几句。

  “殿下,四月初十同天节之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md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